建設“上海國際金融中心”,可以說是老調重彈了。在中國經濟發展進入轉變經濟模式,推進經濟轉型的新發展階段,上海出臺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專項規劃,其“全球性人民幣中心”的提法,在老調中透露出不少新意。首先,明確了滬港定位不同的差別化發展道路;其次,在上海的4個“中心”(經濟、貿易、金融、航運)的城市戰略定位中,一度讓位于航運中心建設的金融中心建設,重新排上了第一位置。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能否順利建成,最終取決于中國經濟能否平穩、可持續地高速增長。
疑問一:能否避免“虛假國際化”?
按照后發國家國際金融中心形成的經驗,受時區和市場半徑的影響,國際金融中心之間存在著高度的競爭性,即在相同時區范圍內,國際金融中心的數目是有限的。在中國所在相鄰時區內,新加坡、香港、東京等,和上海之間形成了最直接的競爭關系,這幾家已憑借各自的經濟和制度等獨特優勢,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奠定了一定的地位。
上海和相鄰時區的各家潛在競爭者相比,無論是經濟、人才還是制度環境方面,均不占優勢。成就國際金融中心的各項條件和基礎,需要綜合培育、扎實推進,這里不再贅述。這里尤其需要提出的是,要防止在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國際競爭中,為走捷徑、追求片面的表面繁榮,誤入“虛假國際化”的歧途——沒有國際性資金的集散、交易,也沒有市場定價的國際影響力,形不成有特色優勢的金融產品和交易工具,僅是國內資金流入、流出的場所?!疤摷賴H化”是指,國內資金為追求監管套利,先流出海外兜一圈后又回到國內!
東京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并不成功經驗表明,在海內外的在岸市場和離岸市場之間,搞“再貸款”游戲,盡管在日本經濟繁榮時期,東京國際金融市場也一片繁榮,但隨著日本泡沫經濟的破滅,東京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也隨之大幅下降。
因此,專項規劃將上海定位為人民幣中心,而非外匯交易的金融中心,很多人擔心,在人民幣國際化未能顯著推進的情況下,以本幣交易為主的國際金融中心的繁榮只能是“虛假國際化”。而人民幣的國際化,應該是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和國際貿易結算貨幣“雙國際地位”的建立,而非自由兌換,顯然這非一朝一夕之功。
疑問二:多地競爭格局能否改變?
中國是否只能有一個金融中心?恐怕不同人給出的答案是不同的。從各地頒布的城市定位和戰略發展規劃看,要建國際金融中心的城市不下20個。即使從國家層面考慮,對于要建多少個國際金融中心,市場上也是存在著爭議。依中國經濟規模和發展優勢等綜合考量,雖然國際金融中心的目標數量大為下降,但“雙中心”或“三中心”仍然有著一定的共識。
“雙中心”模式(滬港、滬深、滬京)。有觀點認為,歐美強國現存的多中心狀況說明,中國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“雙中心”目標模式,是更可行和現實的。雙中心間的互補性、競爭性和戰略備份功能,不僅能使“雙中心”之間相互促進、共同發展,而且還能取得 “1+1>2”的整體效果,增強一國資本市場在國際金融領域的影響力。
“三中心”模式(滬、港/深、京,重慶、西安等)。金融是經濟的核心,城市群的興起總是伴隨有當中某城市的金融中心地位提升。有多少個城市群,就有多少個區域金融中心,每個區域金融中心都有可能發展成國際性金融中心。由于金融對資源的支配作用,以及金融在經濟中的核心影響力,在中國目前蓬勃發展的城市群格局中,自然出現了多地爭相建設金融中心的狀況,為搶占制高點,建設目標都是“國際金融中心”。
實際上,國際金融中心是要在全球范圍內配置金融資源,在世界范圍內發揮金融影響力。各地要建設的金融中心的金融影響輻射力到底能達多遠,取決于其依托經濟基礎和產業運行的影響力大小。在國家層面上國家經濟間的全球競爭發展,要求我們有能在國際金融領域發揮影響力的金融中心。集中力量建設出名副其實的國際金融中心,是后發國家增強國際層面上國際經濟競爭力的必選途徑。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在建設過程中,仍需要中央政策傾斜和資源傾斜。
疑問三:能否練好發展國內資本市場內功?
目前上海在少數幾個產品上的交易已位居世界前列,如2010年上海證券交易所的股票交易額位居全球第三、市值居全球第五,黃金現貨交易量居全球第一,期貨成交合約數量居全球第二,但總體上目前上海離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還有較大差距,主要體現為產品和市場比較單一。
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一個軟肋是,債券市場發展滯后。上世紀80年代隨石油美元興起而來的國際借貸潮消退后,債券融資在國際債務融資市場中的比重快速上升。在20世紀 90年代,在國際融資領域,債券存量的年平均增長率為23%,而同期銀行貸款余額年均增長則只有2%。按企業外源融資的次序理論,債權融資先于股權融資;在兩種主要的債權融資方式銀行借貸和債券融資中,從融資雙方間客戶關系基礎差異看,銀行借貸較依賴私人關系,而債券融資較依賴市場信息。因此,債券是更容易市場化和更能體現規模優勢的。從各國金融市場的發展實踐看,債券市場也是最能發揮市場紀律的市場,對融資雙方的激勵和約束作用都很大。
發展債券融資首先必須加強和完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。金融的市場基礎設施,包括健全的法律體系、充分的信息披露制度、嚴格的會計和審計標準,以及透明的政治環境或良好的政府質量(高效、清廉運轉)等。沒有完善的債券市場,必然導致對相關金融中介服務需求的不足,導致金融體系的深化進程難以有效推進。
?